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理论视野|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助力河南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

时间:2022-11-23 浏览量:0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2-11-23 17:18:10

  □程传兴 李琳 吴盼秋 陈豪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创造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乡村成为居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家园,干事创业的基地。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我们要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全面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能力,大力推进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

  营造乡村宜业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所以我国建设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必须把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提升乡村经济治理能力,营造乡村宜业环境。

  (一)科学谋划乡村产业,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四优四化”,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实施“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工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坚持城乡一盘棋。首先,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要依据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和自身实际,善抓发展机遇,围绕乡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条件,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策略,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方向,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着力在“优、绿、特”上做文章,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地域特色的产业,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其次,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的目标,科学确定产业的空间布局,促进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产业主体发展活力

  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我省建设农业强省的主力军。当前,我省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达60%以上。但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截至2021年末,我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100家,与同期的广东省225家、山东省130家相比还有差距。合作社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据《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展指数(2020)研究报告》显示排名前300位的国家示范社中河南仅占29家。家庭农场数量、经营规模还需要增加,截至2021年末,我省家庭农场数量仅占全国的6.7%。小农户比例还比较大,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省98.53%的农业经营户归为小农户范畴。

  首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已完成培育经营管理型和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135.7341万人。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匮乏。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农业企业家,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土地流转和托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之间重组、合作与联合,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做强做大。

  其次,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业经营者在价值链延长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同时也能增加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三产融合可以是一产内的融合,可以是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还可以是一产与三产的融合,这样的融合都会促进企业更快发展。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县、乡、村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带去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瓶颈制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既要防止工商资本损害农民的利益,也要打消顾虑大胆引进,这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4.webp.jpg

  (三)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乡村良好的营商环境

  构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人才和企业引得来、留得住、成长好的保障,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路径。

  一是注重提升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通过“放管服”改革解决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合理设置审批事项条件。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县、乡、村服务产业发展的责任体系,为投资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要着力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问题和投资者的融资困难。要着力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土地需求问题,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构建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

  二是加强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与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空间较大,应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重要基础保障。推进农村道路、信息通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清洁能源、防汛抗旱、高标准农田等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配套。同时建设完善的商业物流体系,满足经营者对物流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三要为乡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保障。强化社会化服务,为经营者提供技术推广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和法律服务等,如农业的产前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耕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以及产后的销售、运输、加工等服务,配套的社会化服务能够为经营者解除后顾之忧。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两山”理论,促进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

  (一)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自2018年开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已经实施5年,在这5年里,河南各地积极行动,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目前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自然村覆盖率9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5.9%。但现阶段我省仍存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要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先行,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规划统筹谋划、一体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各地区各类型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村庄文化等特征,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群众,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谐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加快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发挥农村公益性岗位的监管维护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和办法。

5.jpg

  (二)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超过工业的最大污染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农业源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79.26万吨,地膜多年累积残留量1.14万吨。农业作为乡村的主要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只有加快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才能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宣传科普,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同时积极研发新型肥料产品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畜禽粪污、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通过再加工实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促进畜禽粪污、作物秸秆的无害化利用。大力整治农用残膜,开展农用残膜回收行动,同时加大投入研发可降解农用薄膜。力争到2025年我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畜禽粪污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3%、93%以上。

  (三)强化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和修复

  衡量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先就是要看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要加大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布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三山”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要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农创文旅、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重视人与绿水青山的共生关系,提高农民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修复中的参与度、幸福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发挥乡村山水资源的生态优势,借鉴洛阳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工作经验,加快在全省范围内探索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

  (四)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传承千年的“共生”之道。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农民作为农耕文化的第一传承者,首先要增强农民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的意识,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唤起村民传承弘扬当地农耕文化的主体意识。做好农耕文化蕴含自然之道的挖掘工作,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梳理和记录,加强农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保护文化遗存就是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创新传播农耕文化的方式方法,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现代融媒体手段、“5G+”等技术创新传统农耕文化表现形式,让农耕文化更符合现代审美,彰显农耕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

55.webp.jpg

  深化四治融合,实现乡村社会和谐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农村安定和谐局面日益巩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50%以上,公众安全感达到93.5%。但同时面临党建引领力不足,村民自治虚置,乡村法治建设不足,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弱化和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四治融合”的全面领导,实现乡村“四治”优化整合,化解乡村基层矛盾纠纷,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有序、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民民主权利,解决乡村事务,化解基层矛盾,维护村庄正常社会秩序的重要制度。通过村民自治,能够理顺乡村人际关系,构建和谐乡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这些导致村民自治面临无人可治的局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外出务工人员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差距,内部贫富分化,邻里关系日渐生疏,矛盾纠纷频发,这些都给村民自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村庄存在村两委选举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村务公开缺乏透明度或公开内容过于笼统、公开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实,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阻碍和谐乡村的构建。

  针对当前河南省村民自治现状,要想保障农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首先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双强”标准选好配强党支部,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提升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力。其次就是要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促进村庄发展、维护公共权益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村庄的感情。其三,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方式,以解决乡村治理中村民权利悬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制度,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及时准确地公开村级各项权力运行过程,定期督察权力运行情况,确保村干部廉洁履职,规范用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凝聚乡村法治力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河南省在乡村法治方面存在农民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法治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2020年河南省法律援助机构有278个,咨询人数达806347人,获得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数为151958人,仅占咨询人数的18.84%,可见当前河南省法律服务供给远远不足。

  加强乡村法治要合理利用村庄已有的党建文化设施,推进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法治阵地采用以案普法、以案释法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为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推进“互联网+法律顾问”建设,整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培育村干部、网格员和新乡贤等成为法律明白人,组建村居法律顾问团队和基层矛盾调解组织,有效化解群众矛盾,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注重乡村德治教育,培育良好乡风民风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价值支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耕文化深入人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铸就了农民自强不息、因地制宜、崇尚和谐的优良品质。2021年,河南省有97个村镇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23个家庭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但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发生改变,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逐渐出现,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日趋弱化。传统的村规民约主要靠村民自律发挥作用,激励和约束力较差,严重制约村规民约的实效性。

  加强德治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村民形成“讲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村两委组织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具体负责红白事管理和道德评议等工作,把文明创评融入乡村治理,示范引领更多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同推进村风民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与公序良俗教育相结合,通过数字平台深度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红色资源线上研学平台,助力文化传承与保护,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要广泛征求每位村民的意见制定村规民约,用契合群众需求的村规民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四)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数字化赋能乡村善治

  2021年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为37.9%,与浙江省的66.7%、江苏省的56.5%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9年,河南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的行政村为51.74%,党务公开的行政村为51.86%,财务公开的行政村为49.43%,三者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6%、66.7%、63.7%,这说明河南省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落实村民自治,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有待提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需要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一村九园”建设规范,推动“互联网+党建”、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有效落实村民自治,构建和谐有序乡村。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村民可在网上传递信息、表达民意、监督村级权力运行,有效推动村民网络化参与乡村治理,解决了村民主体的“不在场”困境。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安全感。

  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现状,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战略方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一)加快乡村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当前,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是其发展短板。一是乡村经济活力不足。河南乡村经济体量普遍偏小,虽然我省整体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还没有县域经济总量超千亿元的。在2022赛迪发布的《2022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河南省有5县(市)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巩义市(45名),可以看出我省整体实力还远远落后全国百强县域的平均水平。2021年,河南省乡镇的工业企业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住宿餐饮业企业数量、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已连续三年呈减少趋势。村级产业发展滞后,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多数村没有经营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多来自土地租赁、上级补助、征地补偿、土地流转金等。2021年,只有28.8%的村有经营性收入,其中村集体经营收入仅占村集体收入的26.2%。二是农民生活条件和水平较低。现在河南农村的生活条件不论是公共基础设施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的现代生活条件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的。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依旧明显。按常住地分,2021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095元,比2020年增长了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3元,比2020年增长了增长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2。2021年河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观,但是绝对差达到1956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17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73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1.64倍。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好学校”“大医院”等优质资源还是集中在城市里,农村居民想要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还是要到城里去。2020年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人数为304197人,比2019年增加了8755人。同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为65727个,比2019年增加了1849个。虽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医疗条件在不断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必须加快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发展。

2.gif

  (二)补齐农村短板,改善农民生活

  乡村建设需要按照乡村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6月,我省已将4.46万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特色保护、拆迁撤并五大类,所有乡镇均成立乡村规划委员会,已完成1.4万个村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乡村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避免盲目折腾,要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要有前瞻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的减少是必然趋势,人口的集中居住也是大趋势。对县乡村的人口分布要有科学预测,据此来确定村庄数量和空间布局,进而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与布局。乡村建设要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不能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一定让乡村风貌各具特色,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尽快补齐农村生活短板,使农村具备现代化的生活条件。首先,完善农村基本生活设施。完善水电气等生活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备,让生活更便利;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统筹规划城乡路网,实现县、镇(乡、街道)、村、户道路连接。其次,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的统筹配置,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机制,让农民在农村就能享受城市化服务。最后,打造生态宜居农村。持续普及自来水和厕所,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让和美乡村深入人心。重点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乡村发展

  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和乡村都在不断发展,但城乡间要素流动机制仍然不是很健全。城乡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城乡要素流动受到了阻碍,呈现出由乡到城的单一流动现状,虽然河南省积极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但城乡间并未达到平衡状态,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乡村地区的吸引力较弱,城市的资金、信息、技术、物质、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资源流向乡村地区的较少,另一方面,乡村地区人才资源的大量外流。

  如何加速河南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一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建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三是依托农村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刺激农村产业活力,增强乡村吸纳人才的能力。四是提高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提升金融支农、金融扶贫的作用,解决农民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在推动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创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差别化的城乡产业政策,有效引导外部要素流向农村,给予下乡产业政策上的优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JC38)和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河南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KYJ07)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