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新乡7月14日消息(记者 彭华)一场清凉的夏雨洗去了烈日炎炎,雨后的新乡,叠锦披翠。7月13日,“乡村振兴看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参观走访河南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区——中原农谷,切实感受新乡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新乡模式”。
中原农谷展厅(央广网发 王丽娜 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原农谷总规划面积1612平方公里,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聚力打造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其中核心区域就是平原示范区。
走进中原农谷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0根亚克力柱子,其内部装有小麦、水稻、花生、玉米等10多个品类的种子。柱子排列得错落有致,形状像似长城,又似琴键,寓意着中原农谷想用粮食长城保卫祖国的粮食安全,用优质的良种,给粮食长城添砖加瓦,也将会用粮食钢琴,在黄淮平原的土地上谱写出农业最美的乐章。
神农种业实验室内科研骨干周正富认真地为大家讲解小麦育种基础理论(央广网发 王丽娜 摄)
“北方的优质良种想要南下去推广,南方的品种想要北上去繁育,需要在新乡周边地区种植3至5年,让作物的株高、产量等性状适应稳定后,才能大面积地去推广种植,所以新乡也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在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骨干周正富认真地为大家讲解小麦育种基础理论。
据悉,神农种业实验室是河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也是科技助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
师寨镇苗楼村的种粮大户薛伟波承包有两千多亩田地(央广网发 王丽娜 摄)
“现在基本是订单式种植,而且浇水施肥喷药都用上了高科技,省时省力省人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来自师寨镇苗楼村的种粮大户薛伟波说道。在他身后,是一台正在工作的X波段昆虫雷达监测仪。
中原农谷农田智慧控制系统,是通过5G农业智慧云平台,观察区域内所有灌溉设施的当前状态,可以监测到每个点位的虫情,十多个气象信息指标,还可以通过不同深度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温度、盐分等,更直观地监测到农田的生长态势,统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岳永鹏在接受采访时说,省委、省政府作出“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重大决策部署后,平原示范区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和美乡村“里子”建设,联建“让好田更甜”新模式,让群众增收多方获益,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增收三满意”。
未来中原农谷将通过实施种业攻坚工程、产业壮大工程、开放带动工程、品牌培育工程、人才集聚工程等打造全产业链、集聚型、开放型、品牌型、智慧型的发展格局,在希望的田野上筑就“中原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