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直播焦作
县区风采
头条新闻
焦作
网评
专题
云直播厅
报纸周刊
今日要闻
生活
房产
汽车
健康
文化
旅游
美食
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
毛泽东的“网言网语”从哪来丨焦点网谈
毛泽东的“网言网语”从哪来丨焦点网谈
时间:2023-09-09
豫先声
今豫网言
2023-09-09 08:03
发表于
河南
2023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47周年纪念日。47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中华大地。47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对毛泽东充满缅怀之情。
如今,互联网上依然有不少网友在用“毛泽东金句”。
勉励自己时,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经历挑战时,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实干争先时,我们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遇到挫折时,我们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自立自强时,我们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些“金句”琅琅上口又富有深意,即使过了几十年,也是网友常用的“网络流行语”。毛泽东的“网言网语”怎么来的?今天,我们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回望那个伟大的身影。
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 图源:
央视新闻
一
从泥土里刨出来
曾有外国元首称毛泽东是“天才”,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是天才,我是地才,地就是土地。没有人民,我什么事都干不成。
一句话道出了毛泽东一路走来的胜利密码。对人民群众的至厚情怀,贯穿他的革命生涯始终。面对出国留学的机会,毛泽东说“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选择植根“本土”,先从研究和解决本国问题开始,这是青年毛泽东给出的答案。
念兹在兹,把精力放在中国的基层大众身上成为他的终身信条。所以,毛泽东脚穿草鞋、手拿雨伞,下乡深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所以,毛泽东拒绝到上海工作的邀请,并意有所指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所以,三湾改编后,毛泽东才会义无反顾带领起义军首先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与群众谈话 图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生都站在人民中间,是人民中的一员,毛泽东最爱这种如鱼得水的状态。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并凝练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条党的根本宗旨,并永恒升华为天安门城楼上那声高呼——“人民万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与毛泽东对人民的感情一脉相承,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所有人前行的最强音。正因为深爱着这片中华大地,从泥土里刨出来的箴言必将永远回响。
毛泽东在与群众交谈 图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
向书本中学出来
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牛的职业是图书馆管理员。周朝“图书馆”走出来的老子,一部《道德经》,参透天地人奥秘。而曾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终身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岂止是“多边形战士”?简直是“多边形大师”。
在黄洋界的荷树下,毛泽东问战士“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哪里?”战士们说,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这就是长年读书获得的见识与格局。
毛泽东和战士们在一起 图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对于读书,他认真到极致。据记载,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5时50分,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读了《容斋随笔》7分钟,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平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挤”和“钻”学习的一生。
毛泽东一方面反复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一方面广泛涉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本中他汲取了大量营养。毛泽东也正是因为读了这么多书,并都化为己用后,才能将语言讲得这样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三
于灯光下思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井冈山八角楼上,在延安窑洞里,经常在深夜里亮着一盏昏黄的灯光,那是毛泽东在凝神思索、奋笔疾书的时刻。
当革命进入低潮时,有些人犯起了悲观主义,有人发牢骚:“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毛泽东则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照亮前方,用一篇篇雄文指导着革命的行进,并诞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信仰和坚持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书写 图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每次革命道路迷失方向的时候,毛泽东总能站出来用震聋发聩的论断予以拨云见日。当革命处在“白色恐怖”之下,有人看不到出路,毛泽东直抵本质,“枪杆子里出政权”;当国家受到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侵略,有人绝望妥协,毛泽东坚定自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当我们党取得夺取政权的胜利,有人骄傲自满,毛泽东清醒冷静,“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仍有帮助。面对各种不良风气,我们敢于抨击。不纵容恶,就是对真善美的呵护。而“持久战”思维也很适合有志向的年轻人,在竞争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学会潜下心来,走出属于自己踏实的足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务必”发展为“三个务必”,有着极为深刻的考量。年轻人同样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居安思危,通过顽强拼搏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
在斗争时练出来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年毛泽东这样自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中年毛泽东这样昂扬。“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老年毛泽东这样从容。
毛泽东手书 图源:人民网
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制胜法宝。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开展游击作战中,他提炼口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途中,他豪情万丈,“不到长城非好汉”“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漫长斗争中,他义正严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抗美援朝等应对外部威胁斗争中,他从不屈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
归根结底,因为毛泽东手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立足于中国广袤大地,与亿万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所以他能够斩钉截铁地说出那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身处新时代,我们国家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不是远离了硝烟,要做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准备。但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掌舵领航,我们无所畏惧。风云变幻奋楫渡,越是艰险越向前。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每个人的命运与民族与国家与时代密切相关,每一名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无需过度焦虑,更不能陷于彷徨,只需保持应有的激情与锐气,向着困难、任务、风险发扬斗争精神,最终成功的必将是不低头、不退缩、不懈怠的人。
作为一名合格的“毛粉”,不能只以道论之,更要起而行之。当我们想“躺平”时,念一念那句豪迈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我们想抱怨时,想一想那句劝诫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我们想放弃时,抄一抄那句雄浑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图源:
央视频客户端
本期指导专家
丨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尚方超、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刘阳
上一篇:
时政现场说丨传承发扬优良传统 树牢科技报国壮志
下一篇: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