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7人组团出道
载歌载舞亮相秋日音乐会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相和歌俑
把耳机调到“汉代”模式
跟随这组出土于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的乐俑
一秒闪回2000年前的live house
汉代版“乐队的秋天”正式开唱
《宋书·乐志》中记载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一句话划重点:
就是主唱自己打节拍
乐队全程“丝竹”即兴伴奏
这种表演形式便被称为相和歌
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的这组陶乐俑共7人
专家推测
最高的陶俑应是乐队的指挥
两个矮小的陶俑为侏儒俑
他们伸展双臂,仰面而歌
另有四个人跪坐在地上
其中一人正在演唱
其他三人为乐手
1人吹埙、2人吹排箫
专家介绍,吹排箫的陶俑手中
应有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鼗(táo)鼓
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岁月
陶俑手中的鼗鼓已经腐烂了
这组“汉代乐团”
把“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出现场
直接做成了永不落幕的定格动画
让我们得以见到汉代版秋日音乐会
相和歌从劳动号子
发展为唱跳兼具的表演形式
一路迭代升级
堪称汉乐府顶流
早期的相和歌是北方流行的民间音乐
是劳动人民在舂米、夯土、筑墙时的BGM
他们“随手”抄起一件工具打下去
便有了节奏
当时人们把只有单音清唱的模式叫作徒歌
有人帮腔的叫作但歌
加了丝竹管弦的乐器伴奏
成了“丝竹更相和的执节者歌”
相和歌的“成长史”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清唱
无伴奏、纯人声,街头即舞台
②帮腔
观众齐唱副歌,互动感拉满
③唱跳
加入舞蹈、丝竹乐队
直接开启大型live house模式
经过不断升级
相和歌从街头传唱的歌谣
排演成瑰丽多变的长歌
最终成为汉乐府音乐
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乐种之一
这组陶俑为灰陶质地
表面保留部分彩绘痕迹
造型比例协调,人物动态鲜明
三人仰面、双手高举
呈“引吭高歌”状
简直就是0.1秒的“神级抓拍”
工匠在制作陶俑时
更是只用几刀便开启了“表情特效”
眉、眼、口精准拿捏“唱到高音”的夸张瞬间
完美诠释“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两汉时期的陶俑
在继承春秋战国和秦朝陶塑风格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细节刻画
这一时期出土的陶俑
大多形象生动逼真
有着鲜明的写实风格
正因如此,这些陶俑真实反映了
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和细节
相和歌俑表现的正是汉代艺人
表演相和歌时的场景
相和歌俑不仅还原了“人声即乐器”
也让“相和”之声在历史长廊里回荡
2000年后
人们隔着玻璃与陶俑对视
仿佛是在聆听华夏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