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黄河在郑州地区奔流了100多万年。
郑州辖区内,黄河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畸形河势时常发生。
一旦遭遇大洪水,工程将全线靠河,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
郑州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应运而生。
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位于黄河岸边的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了解惠济区如何通过统筹黄河专业防汛力量与属地网格化防汛力量,提升沿黄区域的防汛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水平。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
技术丨“智能石头”成为“水下哨兵”
黄河郑州段,河道宽浅散乱、游荡多变。
“地上悬河” 从郑州开始,黄河滩区从郑州延展。
滚滚黄河水,在曲折的河道内南北摆荡,冲击着沿线的河道工程。
根石走失,是威胁大堤安全的重要因素。
以前,黄河岸边的根石发生异常,是很难被及时发现的。
“河道工程根石状态难以及时跟踪、坝垛出险难以提前预警”,曾经是一道历史难题。
如今,惠金河务局在重点部位预置掩埋的249处“智能石头”,确保对黄河险情的实时掌握和及时响应,解决了这一问题。
“智能石头”实现坝岸堤防远程监测。
这些“智能石头”,布置在堤坝根石堆里。作为水下的“眼睛”和“哨兵”,“智能石头”感知到根石位移或倾斜,便会触发视频监控的自动抓拍图像功能。
抓拍到的图像,连同点位详情,会同步被推送到远程监测平台上,河道巡查人员能及时接到预警信息,做到抢早、抢小,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智防丨数字孪生黄河,推演黄河洪水漫滩
“智能石头”,是全时段“堤岸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工程“技防”措施,“智能石头”监测到的信息,将会出现在花园口段黄河大堤上的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屏上。
惠济区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副主任张钊说,借助数字化技术,依托网格化平台及水文、河务专业力量,这里实现了黄河汛情预警、指挥、调动、处置全流程闭环处理。
郑州沿黄区域应急防汛系统。
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也构建起“智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的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
在这里,还能看到一条数字孪生的黄河。
根据介绍,通过搭建多时空多维度多图层数据底座,相关部门构建了花园口上下游共计45公里河段内的黄河大堤、险工、控导、引黄闸等各类水利工程关键点的BIM模型。
当工作人员输入预设水流量22000m³/s的数据,指挥中心大屏便推演了洪水的发展过程。
红色标注区域,便是淹没区域。张钊说,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的洪水漫滩精准预演,他们可以根据水情数据实现对下游洪水的走势和漫滩风险区域的精准推演。
在此基础上,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可以提前研判风险区域和防守点位,为抗洪抢险、迁安救护争取更多时间。
调度丨一图统览汛情,平台实时调度
黄河郑州段,是黄淮海大平原脊轴的龙头。黄河沿线险工、控导工程密集,滩区面积大且人口较多,历来是黄河防汛的重中之重。
传统模式下,“水文站水情预警—河务局修堤筑防—属地政府应急保障”这一流程,存在水情信息传递慢、调度指令传达慢、多方联动同步难的“两慢一难”问题。
张钊说,聚焦当前存在的黄河防汛工作短板,秉持“党建+网格+大数据”理念,打造了郑州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
该应急防汛智能体,旨在统筹黄河专业防汛力量与属地网格化防汛力量,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应急指挥调度体系,着力提升沿黄区域防汛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和高效化水平。
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
应急防汛智能体内置了不同流量等级下的300余条任务指令。一旦水情变化,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并生成待办任务清单。指挥部门可一键派发指令,精准直达责任单位与人员。一线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反馈任务完成情况、巡查轨迹及现场画面,所有动态以多色标注形式集成于电子地图,实现汛情“一图统览”、调度“实时可控”。
应急防汛智能体覆盖黄河郑州全段、辐射左右两岸,完善了“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多方协同”的防汛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两慢一难”的防汛工作短板。
以惠济区为例,防汛智能体已纵向贯通4个镇办、49个村(社区)、88个网格,横向连接河务、滩区、应急等30多家单位。郑州沿黄区域应急防汛智能体架构已具备运行基础。(刘瑞朝 王苑/文 李彤 李艺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