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淮海地区持续降雨,导致地太湿,收割机下不去;粮太潮,没太阳晒不干。这直接卡住了今年秋收的“脖子”。
但是,这块“骨头”必须啃下,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这里要是出问题,影响的是全局。
地面不行,就换“履带”。普通收割机会陷进泥里,但24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已经调度到位,它们就像农机里的“越野坦克”,专治各种泥泞。
没太阳晒,就用“机器烘”。近2000台移动烘干机组成流动烘干队,加上各地公布的烘干中心热线,等于给湿粮建起了“烘干急救网络”。
雨耽误了收成,还可能耽误下一季的冬小麦播种。农技专家已经给出了“晚播指南”:
- 换品种:用更耐晚播的种子。
- 加密度:通过增加播种量来弥补时间损失。
- 足底肥:保证后期生长营养。
这套“以技补晚”的操作,目标很明确,把这季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给下一季上好“保险”。
面对极端天气,我国农业应对已经是一套系统性的工程。从农机调度到技术保障,核心就是用更专业、更智能的方式,稳住我们的“饭碗”。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梁丽娟 陈博 张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