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象时政
欢迎打开《大象时政·周看点》。
短暂的阳光,为秋雨按下暂停键。本周,我们继续关注“秋收”这个关键词。
【看点一】为散户“托底”
截至目前,河南的秋收进度已经超过94%。虽然收获基本结束,但烘干晾晒,仍然是大头。
本周,省委书记刘宁冒雨到信阳调研,手捧稻谷,察看稻谷烘干仓储情况,强调要全力开展抢烘抢晒,统筹调配农机,畅通售粮渠道。
面对连阴雨,河南增加了大量的烘干设备。但对于散户来说,烘干机一次性烘干量大,单独烘干不划算;多家一起,又面临“烘完没法分”的难题。
对这种情况,河南也在积极想办法。
我注意到,省内很多地方都开通了“湿粮收购”通道,相关企业也在放宽对玉米的收购标准。
除此之外,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四部门也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农业保险承保机构,依据作物实际受损情况科学定损、足额赔付,不得平均赔付、协议赔付,严禁拖赔、惜赔、拒赔。对已达成赔偿协议的,应在10日内将赔款足额支付给被保险人。
这些都在为散户能够尽快“落袋为安”,提供关键保障。
【看点二】向市场寻路
在应对眼前困难的同时,河南更在为农业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本周召开的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就是在为河南的农产品,寻找更多“出路”。
作为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吸纳了全省30%的农产品出口。这意味着,一个更广阔、更稳定的市场,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可能。
从畅销东盟的速冻食品、休闲食品,到拥有超过4000家东南亚门店的蜜雪冰城,这些成功案例,都在持续转化为对河南农产品的旺盛需求。
从抢烘抢晒、湿粮收购,再到国际市场的长远开拓,河南正多措并举,为农业构建应对天灾的“韧性防线”。
【看点三】让城市更有韧性
农业需要韧性,城市也需要韧性。
本周,河南召开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定下基调。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河南结合省情,对城市“韧性”进行了着重强调。
这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建设,将从注重“面子”的光鲜亮丽,转向更加注重“里子”的安全可靠。
比如会议提出,要聚焦风险防控,增强城市设施韧性、建筑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具体到生活中,意味着城市将拥有更加完善的“血管”——地下排水管网;更加智慧的“大脑”——面对灾害应急响应更快;更加强健的“体魄”——建筑更具抗灾能力。
而这些强基固本的举措,最终都将归集为“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在面对天灾等不确定时,更有底气。
好了,本期的《大象时政·周看点》就到这里。咱们下周见。(梁德宝 宋迎迎 郑凯 宣琪 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