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
11月18日,记者走进鹤壁市鹤山区中山路街道向阳社区。在一座93米长、宽敞明亮的“暖心车棚”里,一排排电动车整齐停放在划分清晰的区域内,不时有居民进行刷卡、充电、取车等操作,秩序井然。
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乱停的车辆,从天而降的“飞线”如同一张张“蜘蛛网”,不仅缠绕着楼宇,更缠绕着居民的心。
“新车棚能建成,全靠咱们群众的大力支持!”看着眼前的一幕,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郜文育感慨万千。这个车棚,如何从无人看好的难题,变成凝聚人心的暖心工程?故事要从一次“囊中羞涩”的讨论会说起。
社区建设早,规划不足,“停车乱、充电险”是多年的顽疾。“建充电桩、盖车棚,大家都说好,可钱从哪儿来?”在一次由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参加的讨论会上,资金问题让所有人犯了难。
社区老党员张洪学站了起来,将50元钱放在桌上。“我捐50元!咱不能光等着,家园建设要靠自己行动起来!”这50元,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涟漪。
党员带头,居民纷纷响应,你30元、我100元地踊跃捐款。192名社区干部自掏腰包,迅速凑齐了第一笔建设款5235元。
资金到位后,社区展现出强大的动员与协调能力。水泥不足时,居民主动从家中提供支援;工具短缺时,微信群里立即有人响应。居民周国平、常春生等人自发承担建材运输与施工协助工作。鹤煤三矿、鹤煤众鑫水泥厂等企业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赠角铁、混凝土、充电桩端口等关键建材与设备,赞助物资总额达40300元。曾经的“旁观者”,都成了“局内人”。
“亲眼见证车棚从无到有,还参与了材料运输过程,感到非常自豪。”居民张玉花表示,“过去充电总是担心安全问题,现在既方便又安心。”
如今,规范设置的充电区与停车位,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电动车管理难题。更值得关注的是,“暖心车棚”的建设过程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党员和群众主动加入治理队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我们中山路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建、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路径,高效完成爱心车棚建设。”鹤山区中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利方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座小车棚,解决了老难题,更“搭”起了新风气。这不仅是空间的利用和焕新,更是基层治理中一场动人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