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若郡 本报通讯员 杜娟
11月27日,初冬午后,阳光洒下,临颍县新城街道梅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暖意融融。
几位老人陆续走进活动室,青年志愿者刘璐迎上前,调试好投影仪,笑着招呼:“爷爷奶奶,今天咱们学习视频通话。”
老人们掏出手机,刘璐俯身凑近,手指轻点显示屏:“您瞧,按这个绿色图标……”画面一亮,孙子的笑脸跳了出来,李大爷额头的皱纹舒展开来:“这下可太方便了。”
刘璐是梅苑社区的居民。工作之余,她通过“青力相助”志愿服务平台,加入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定期开设的手机课堂上,她从视频通话教到扫码支付、电子医保使用,手把手带着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
新城街道社区工作常常人手紧张,但辖区内青年群体众多。如何让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街道探索搭建“青力相助”志愿服务平台,建立起“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青年接单”响应机制,推动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指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社区,像刘璐这样的年轻身影并不少见,他们正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新城街道构建的“返家乡+青年夜校”双轨机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新面孔”加入。寒暑假期间,返乡大学生为社区注入专业活力;平日里,街道开设夜校课程,匹配青年学习需求,也带动他们反哺社区,形成“青年成长—服务落地—社区受益”的良性循环。
每逢假期,南阳理工学院学生高甲镒都会通过“返家乡”平台回到梅苑社区,发挥师范专业特长,在“作业帮帮团”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青年夜校不仅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平台,更成为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桥梁。学员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实践——美妆技能用于社区文艺演出,手工编织班发起“巧手编织坊”,通过改造闲置物品促进环保理念、增进邻里互动。
可喜的是,青年参与正从“服务提供者”向“治理建言者”延伸。14名优秀青年被邀请加入社区“民需我解议事厅”,围绕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议题发声。
“我们将继续织密服务网络,拓展参与渠道,让服务更加温暖有力。”新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带来的不仅是人力,更是新视角、新方法。他们正在成为共建共治共享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