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焦作

扫码下载
【云上焦作】手机APP

微信

扫一扫关注
焦作广播电视台官微

官方微博

手机扫码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爱、正能量...

手机版

随时随地看新闻

互联网举报平台

一个小县城打头阵,河南为何执意融入长三角|豫观察

时间:2025-11-28

大象时政

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一个河南小县城,非要跑到上海建科创中心?

为什么河南企业,争相把研发总部放在长三角?

这,早已超越“招商引资”的旧剧本。

向东融入长三角,河南究竟在图什么?

聚焦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象新闻“豫观察”特别报道《河南如何借东风》,今日推出第三篇。

01

河南小县城,反向在上海建飞地

一个河南县城,直接跑到上海建科创中心。

这件事,许昌市襄城县干成了。

去年,襄城县驻长三角科创中心在上海G60科创走廊正式揭牌,如今已吸引多家企业入驻孵化。

襄城县在上海的这块“反向飞地”,有两块牌子:一块是襄城县驻长三角科创中心,另一块是襄城县政府驻上海招商联络站。

它的任务很明确,不仅要招商,更要在上海“育苗”,发现好项目,就地孵化。项目成熟了,引回襄城产业化。

为何要这么做?

因为有些高端人才,不愿离开上海,到小县城去难度更大,有些前沿技术只能在长三角孵化。

既然不好请,那就主动走过去。用上海的土壤,育河南的产业。

这个中心,是河南在沪设立的第一个科创飞地。

襄城县的探索,是一个信号: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开始打破地理限制,主动嵌入长三角创新链的最前端。

当然,这也是一种新思路:招商未必非要一开始就“请进来”,也可以主动“贴上去”。融入未必只能“承接产业转移”,更可以“提前布局”。

要知道,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的“创新引擎”。襄城县把飞地建在这里,就是要最近距离感受创新脉搏,最高效率链接高端资源。

02

河南企业抢滩长三角,模式变了

反向在上海建飞地,只是开始。

河南与长三角更深的融合,发生在产业链的协同上。

锅圈是一个典型,这家起步于河南的企业,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为了更好地面向全国市场、吸引人才和资本,将总部迁至上海,而河南,则继续作为锅圈重要的供应链基地。

这也是豫沪合作走过25年后,探索出的“上海总部+河南基地”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回头看,河南与长三角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向学习”。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 第二阶段,是“项目引流”。把企业、投资、技术引回来。 第三阶段,是“双向赋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清晰地印证了这种“双向赋能”的价值。

去年,安图生物(上海)国际研发综合运营中心总部项目,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开工。

为什么要建到上海?

因为这里离人才更近,离技术更近,离市场更近。

在长三角布局研发力量,在河南建生产基地,成为越来越多河南龙头企业的布局。

比如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走的就是“在上海研发,回河南量产”的路子。

这种合作模式,说白了,就是“借地育种,借梯登高”。

这不是谁依赖谁,而是优势互补、链群共赢。

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河南也正将长三角的科创力量源源不断引入到河南来。

03

向东融入长三角,河南究竟图啥

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河南明确提出要: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

请注意用词的不同,向北是对接,向南是挺进,向西是联通,唯独向东是融入。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河南为什么执意要向东融入长三角?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之一,长三角有我们最缺的东西:创新生态、高端人才、前沿技术,还有资金、信息和国际化平台;

而河南,也有自己的硬实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产业工人、低成本的生产空间、广阔的腹地市场,以及贯通南北的物流网络。

河南向东融入长三角,图的绝不是招几个企业,也不只是引资金、学技术,本质上是在打破“内陆思维”,重塑河南的发展基因!

我们与长三角比,最缺的是眼界,是敢闯敢试的魄力,是面向全球的格局。

这几年,河南多地都在探索选派年轻干部前往上海、浙江等地跟班学习,就是要让大家走出去、开眼界、换思路。

只有亲眼看到差距,亲身感受节奏,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全球视野”“未来思维”。

这不是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超越自己。

通过向东融入长三角,河南正在完成三个转变:从“内陆腹地”变“开放枢纽”,从“制造大省”变“智造强省”,从“跟跑者”变“并行者”。

通过积极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河南在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场向东的奔赴,是破局,是再造,更是河南的主动进化。

不固守一方水土,才能拥抱更大的天地。

河南向东,本质上是向上。

总策划:王仁海

策划:卢慎勇 刘林军

记者:梁德宝 米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