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的田野上,K5161次“插秧专列”已连续开行26年。这趟累计运送190余万人次的列车,从最初的“淘金车”演变为乡村振兴的“惠农车”,今年更因车厢内开设“农机讲堂”的创新举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流动课堂。
2000年,“插秧专列”为解决农民春耕出行难题而开行。农民们扛着尼龙袋、穿着绿军装,挤上列车赶赴插秧季,通过20天的辛勤劳动换来上万元收入,成为许多家庭的“希望专列”。如今,插秧客群体悄然变化:牛仔服替代粗布衣,行李箱取代化肥袋,年轻人带着技术奔赴田间。专列服务也随之升级——从单一运输转向技能培训、就业对接,车厢内张贴的用工信息表,搭建起了农民与农场的桥梁。
今年专列的最大亮点,是哈尔滨铁路局积极对接地方政府请绥化市农机专家登上列车,现场讲解插秧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农民在赶路途中即可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实现“务工+培训+就业”无缝衔接。这种“流动课堂”创新,既破解了农技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又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辟了新路径。
哈尔滨铁路局将精细化服务融入旅途,车站开辟春耕“绿色通道”,车厢提供热水、医疗包,组织反诈宣传和文艺演出,甚至用玉米挂饰、稻穗贴画装点农家主题车厢。这些细节让奔波劳顿的农民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彰显公共服务从“保基本”到“提品质”的理念跃升。
“插秧专列”26年的坚守,让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不仅载着新农人驶向共同富裕的广阔田野,更是铁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
(编辑:施霁滔 供稿:焦作车务段:杨文昊)